跳到主要內容區

「縱目歐亞-空間與人文的對話」課程系列講座-04/09(三)林曉薇副教授(中原大學建築系)_網絡與認同-臺灣文化路徑的探究與實踐

發佈單位 :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最後更新日期 : 2025-03-28

【縱目歐亞-空間與人文的對話】講座消息

講者:林曉薇 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暨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主任、台灣文化資產學會理事長
講題:(中)網絡與認同-臺灣文化路徑的探究與實踐
           (英)Networks and Identity: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aiwanCultural Routes
時間:2025/04/09(三) 14:00~16:00
地點:人社二館第二講堂

 

講者簡介:林曉薇*(Hirata Shigeki),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暨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主任,目前任台灣文化資產學會理事長。研究領域文化資產保存及再利用、產業文化景觀及社區營造、景觀規劃及建築設計。

 

相關著作豐富:(02/2016)〈歐洲工業遺產保存的區域轉型效益〉,《歐洲聯盟文化政策之脈絡與實踐》(07/2014)〈德國區域轉型的地域特色與文化資源應用〉(09/2013)〈國際視野下的工業遺產保護與TICCIH的組織運作〉〈山中的烏托邦—談英國世界遺產之一:紐藍那克工業村(New Lanark)的文化景觀保存與再利用〉、〈歐洲工業遺產保存的區域轉型效益〉。〈台灣產業文化資產保存進行式及文化景觀趨勢影響〉(05/2014)〈文化景觀觀念影響下的台灣產業遺產保存與再利用趨勢探討〉。與相關合著〈以產業技術史觀點談產業遺產的動態保存可行性〉、〈台灣水泥企業文化路徑評估初探〉、〈由文化路徑觀點看阿里山林業鐵路的動態遺產保存挑戰與機會〉、〈基隆正濱漁港文化景觀可持續性保存與再生之探究〉、〈以傳統產業轉型做為農村再生策略的可行性評估—以桃園市觀音區廣福社區為例〉等關注台灣文化路徑的實例研究。

 

在本次課程中,講者將介紹「台灣文化路徑」,是2016年由文化部引進歐洲自1987年「文化路徑」的概念,是永續文化的在地取徑,亦可為可實踐的政策。除了讓人們深入認識體驗臺灣文化,在文化路徑上,是透過文化遺產、景觀、歷史故事的交織,既是踏溯史蹟,更能理解跨越世代的記憶印象,深入剖析當代場域的經營。提供從空間環境認識地方歷史人文,連結個人與文化空間。

 

演講參考講義連結
• 綠媒體 https://greenmedia.today/article_detail.php?cid=23&mid=1245
【文化路徑專題 01】促進跨國交流與理解的歐洲文化路徑
https://greenmedia.today/article_detail.php?cid=23&mid=1245
【文化路徑專題02】 共創的時代:臺灣文化路徑的跨界探索與整合實踐
https://greenmedia.today/article_detail.php?cid=23&mid=1246
• 林曉薇編著,Stefano DOMINIONI,吳萬寶,張秀慈,陳柏良,黃士娟,黃玉雨,藍志玟合著(11/2022)《文化路徑—整合性文化保存理念的實踐經驗》,文化部文化資產局。
• 林曉薇(01/2021)《覓徑:臺灣產業文化路徑序曲》,文化部文化資產局
• 臺灣文化路徑官網https://twculturalroute.boch.gov.tw/home/zh-tw



※報名網址:跨域自主學習活動暨報名系統(課程修課同學不需報名)
★ 課程FB社團連結 ★

瀏覽數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