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縱目歐亞-空間與人文的對話」課程系列講座-2/26(三)簡錦松教授(中山大學中文系特聘研究員):看山不是山,到看山是山—以歐洲、日本、越南、從唐到清的行紀為例
最後更新日期 :
2025-02-18
【縱目歐亞-空間與人文的對話】
講者:簡錦松教授(中山大學中文系)特聘研究員
講題:看山不是山,到看山是山—以歐洲、日本、越南、從唐到清的行紀為例
時間:2025/02/26(三) 14:00~16:00
地點:人社二館第二講堂
講者簡介:
簡錦松教授致力於現地研究,成果豐碩,以新方法為古典文本的閱讀與研究的帶來新路徑。
講者對這場演講的期待:
研究者的眼睛,從長久以來就被蒙蔽了。大量的文史研究者普遍都是「看山不是山」。譬如讀杜,一句「杜詩無一字無來歷」,就把天下人都帶進找尋字面來歷的死胡同,到今天不但出不來,更兼西方理論、意象學說加入進來,以致全部陷入臆測想像而不能自拔。自從我提倡現地研究以後,才把迷失的群眾從黑暗中帶到杜甫面前,看到活生生的杜甫,有些人還是半信半疑。
這場演講,就是要告訴大家,如何把自己提升到「看山是山」的層次。
我利用五個中外視角的對比來解說:1唐人李商隱詩句與日本圓仁和尚的行記;2明人張復水程圖船縴、清代嚴修行記轎縴、以及1881年韋廉臣夫人從煙台到北京行記的車帆;3蟫香館《使黔日記》之荊州沙窩船、倒扒船、火食船與夏士德《中國帆船Sail and sweep in China》;4宋人江山萬里圖之山水橋梁、明人錢穀垂虹橋前山畫法與乾隆《吳江縣志》垂虹橋圖;5,明人歸有光〈壬戌紀行〉與後黎朝阮輝𠐓《燕軺日程》。
無論如何,追求真相,才是進步的研究法。
★ 課程FB社團連結 ★
瀏覽數: